这一次资质又会怎么样发展?
来源:火狐直播app下载 发布时间:2024-07-20 05:14:43资质一直以来就是工程行业的进入的重要门槛之一,也是工程企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资质改革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前两年新资质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一经发布就引发了行业内的热议,其变化也是引起的大家的关注。
而就在这几天,住建部又发布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逐步加强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从9月15日起就开始执行。此次文件中的内容,又再一次引起了行业的热议,新的资质标准究竟会变成啥样子?下一步资质改革又将会向什么方向发展?作者觉得结合资质改革文件的变化和目前行业发展,可以初步看出一些端倪。
从资质改革发布的文件角度来看,这一轮资质改革从2020年末的《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到2022年初对于建筑业企业资质、工程勘测考察资质、工程设计资质和工程监理企业资质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再到如今的这份文件,都反映着国家对于工程行业所引导的方向。
前期的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和新的资质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从压减资质数量、等级、降低资质标准要求等方面,带领企业向市场化竞争方向发展,降低行业进入门槛,提升各行业的市场化水平,这是基于一个成熟行业的客观发展规律的角度,减少准入门槛加速行业市场化的导向。而这次所出台的文件,一方面在权限上,收回了试点,统一审批权限,另一方面在各项监管方面进一步强化,包括在业绩、人员、信用管理等方面。
从逐步放开,到再次收紧,表面上看似乎是“开倒车”,但是实际上,作者觉得是结合行业实际发展的问题和之前实施情况的一个调整,但是总体发展思路和方向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是具体的措施。为什么这么说,那么需要结合行业目前的发展来看。
从目前行业发展角度来看,一方面,行业发展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进入成熟期,公司数增加,行业从供小于需转变为供大于需,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但另一方面,行业成熟的同时,行业的规则漏洞层出不穷,尤其是大打“价格战”之下,质量上的问题、安全事故频发,虽然我国的工程行业用了二三十年走过了国外大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建设周期,但是行业的监督监管、有序发展仍然是一个大问题,并没有跟上行业的发展节奏,如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成为政府有关部门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在资质改革的过程中,加强监管是非常必要的手段,避免高等级资质授予范围过大,通过国家着力发展的数字化转型,强化在数据方面的“全链通”,引导行业向规范化、透明化发展,使得监督管理体系和行业发展成熟度能够相匹配。
当然,很多行业内人员都关心着新的资质标准究竟会如何落地的问题,作者觉得从上述的发展中过程中,也能看出一些调整方向。
在新资质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中,在压减资质的基础上,资质标准的要求一下子就下降,尤其是综合资质(工程设计企业目前的综合甲级资质,建筑业企业新增的综合资质)的要求,相比之前的资质标准有了显著的下降。如果一旦执行,那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有很多公司能够获得资质上面的提升,甚至不少企业能够得到综合资质,有机会进入新的细分行业。
但是,企业真正有没有能力进入新的细分行业?能不能做好细分行业的项目?从近几年综甲设计企业的发展来看,还是很难的。那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行业的竞争可能愈发会混乱,“低价竞争”“挂靠式发展”可能会愈演愈烈,这不仅是行业从业人员所不想看到的,也是主管部门所不想看到的。
因此,作者觉得,短期来看新的资质标准可能会会降低,但是不会如征求意见稿中下降得那么多,大概率会在原有基础上小幅度调整,并且会对标准中各类信息数据的来源更加严格,反而可能会提高资质申请和提升的难度。长久来看在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后,降低资格要求,强化个人资格的方向应该不会改变。
对企业而言,行业的发展的新趋势很明显,规范化经营,有序性竞争是发展的方向,“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始终没有过时,在行业发展成熟的过程中,监督管理体系必将完善,走漏洞发展起来的企业“地基”并不牢固,在规范化的发展的新趋势之下,真正优质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
应对资质的未来发展,作者觉得一是还是要做好业绩的积累,做好项目是这个行业的本质;二是保留并且发展好核心队伍,资质的底层逻辑还是有一批有实力的核心队伍,才是做好项目的根本;三是提升内部的管理,随着平台数据监管的提升,对企业的内部管理,尤其是信息数据方面的打通要求日益增加,其背后还是对企业管理的高要求,以往工程企业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不再适用,更需要适当授放权、数据链贯通的管理。
对个人而言,如果还希望在这个行业发展下去,那么强化自身的能力水平、注册资格是必须,也是最为基础的,另外也要保持好心态,每个行业都有高峰与低谷,都有发展周期,适应发展的新趋势,成为行业“需要的人”,才是个人发展的逻辑,提高个人才能促进企业,与其抱怨,不如做好当下。
资质改革究竟下一步会怎么落地,我们目前也只能是猜测,但是行业的发展大势没有变,行业所面临的问题也已经暴露,下一步无论资质改革如何落地,企业和个人按部就班,做好“自己”,那么应对资质改革的变化也将会是“水到渠成”。
- 上一条:锂电池与铅酸电池并联使用
- 下一条:建筑企业升级资质最高可获250万元奖励!